關于加強直播電商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思考
近年來,直播電商行業憑借互動性強、體驗感好等特點得到迅速發展,深刻改變了網絡購物模式,有效活躍了消費市場,并在促進靈活就業、服務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數據顯示,2024年1月—11月,全國直播電商零售額達4.3萬億元,為電商行業貢獻了80%的增量。但同時,直播電商行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產品質量問題多發,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也影響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一、直播電商產品質量問題
一是產品質量投訴數量激增。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產品質量投訴37.75萬件,其中網購產品質量投訴占比45.50%。此外,直播帶貨投訴舉報量呈逐年上升趨勢,5年間增幅達47.1倍,其中質量問題數量在各類投訴問題中排名第二。
二是產品質量抽查不合格率較高。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的網售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顯示,4415個批次產品質量不合格率為22.6%,其中65批次電視機產品中有47個批次存在產品質量問題,不合格率高達72.3%。
三是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突出。2024年,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跟蹤抽查了此前抽檢不合格生產單位60家,其中有23家生產單位仍然存在不合格問題,部分電商銷售的民生用品存在安全隱患。例如,兒童及嬰幼兒服裝甲醛含量超標,電磁灶和固定式通用燈具電氣安全項目不合格,等等。
四是新產品質量問題凸顯。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術的突破,各類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家居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直播帶貨熱度越來越高,消費糾紛也越來越多,主要集中在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產品實際功能與商家宣傳不符等方面。
二、監管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一)直播經營者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一方面,部分直播電商平臺入駐門檻較低,缺乏嚴格的產品準入審核機制,導致“三無”產品、假冒偽劣產品等進入平臺銷售;另一方面,部分主播專業素養不足,對產品質量、功能、性能等缺乏專業鑒別和評估能力,甚至為了追求利益,故意夸大產品性能或隱瞞產品質量問題,如利用謠言售賣保健食品、連環推銷誘導消費等。
(二)產品質量違法責任追溯困難。部分直播平臺交易方式隱蔽,如通過微信、支付寶等方式私下交易,直播結束后鏈接失效,且直播時間和平臺不固定,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難以追蹤到直播銷售者。同時,直播電商涉及產品種類繁多、主體復雜、交易信息變化迅速,監管部門現有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手段難以實時掌握直播過程中所有的真實數據,無法有效抓取和固定各類質量違法行為證據。
(三)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薄弱環節。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出臺專門針對直播電商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系統性制度文件,監管方式和規則尚不統一。在實際監管中,由于對直播經營者的底數不清,尚未形成全面覆蓋的智慧監管體系,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強。同時,事后處罰金額較低,難以發揮震懾作用。
三、對策思考
(一)完善直播電商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一是加快立法進程。出臺專門針對直播電商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法律法規或部門規章,明確直播電商經營主體的質量安全責任和監管規則,細化直播電商產品質量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管轄權,實現對跨區域直播電商經營者、產品生產者質量違法行為的雙向追溯。二是強化信息管理。建立直播電商經營主體信息和產品質量信息檔案,并根據風險等級對經營主體實施分類監管。三是加大監管投入。增加直播電商領域質量安全監管的專項資金投入,加強產品質量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對發現的不合格產品、高風險產品立即采取下架等處置措施。四是建立智慧監管平臺。加快完善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系統建設,逐步與各類電商平臺系統對接,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強化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溯,提升違法信息內容的抓取和處置能力。
(二)壓實直播平臺責任。一是完善平臺規則。督促直播平臺制定完善的服務協議和交易規則,強化主播和商品的入駐審核,定期開展產品質量抽查,建立嚴格的獎懲機制,將存在售假等質量違法行為的主播納入黑名單管理,提高違法成本。二是加強主播培訓。加強對平臺內主播的質量管理能力培訓,幫助其提升識假辨假能力,從源頭上杜絕假冒偽劣產品。三是健全維權機制。建立健全消費者投訴舉報和維權機制,建立與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平臺的信息共享機制,確保消費者訴求得到及時有效處理。
(三)構建直播電商行業社會共治格局。一是加強部門協作。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長效協作機制,及時向相關部門和直播平臺共享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形成監管合力。二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邀請行業內經營主體共同研討,制定行業自律公約,推動合規誠信經營,增強行業自律能力。三是加強輿論引導。通過新聞媒體等渠道及時發布監督抽查結果、消費提示、風險提示,曝光質量違法案件涉及的產品、主播和平臺信息,引導消費者科學理性消費,以輿論監督倒逼直播電商經營者合法經營。
直播電商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興業態,其健康發展離不開有效的質量安全監管。3月5日,市場監管總局局長羅文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中,就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釋放出重要信號。隨著《直播電商監督管理辦法》的制定出臺,將有效規范直播電商從業者的行為,進一步整頓惡意炒作、虛假營銷等亂象,提升直播電商行業整體形象,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直播電商行業憑借互動性強、體驗感好等特點得到迅速發展,深刻改變了網絡購物模式,有效活躍了消費市場,并在促進靈活就業、服務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數據顯示,2024年1月—11月,全國直播電商零售額達4.3萬億元,為電商行業貢獻了80%的增量。但同時,直播電商行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產品質量問題多發,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也影響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一、直播電商產品質量問題
一是產品質量投訴數量激增。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產品質量投訴37.75萬件,其中網購產品質量投訴占比45.50%。此外,直播帶貨投訴舉報量呈逐年上升趨勢,5年間增幅達47.1倍,其中質量問題數量在各類投訴問題中排名第二。
二是產品質量抽查不合格率較高。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的網售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顯示,4415個批次產品質量不合格率為22.6%,其中65批次電視機產品中有47個批次存在產品質量問題,不合格率高達72.3%。
三是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突出。2024年,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跟蹤抽查了此前抽檢不合格生產單位60家,其中有23家生產單位仍然存在不合格問題,部分電商銷售的民生用品存在安全隱患。例如,兒童及嬰幼兒服裝甲醛含量超標,電磁灶和固定式通用燈具電氣安全項目不合格,等等。
四是新產品質量問題凸顯。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術的突破,各類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家居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直播帶貨熱度越來越高,消費糾紛也越來越多,主要集中在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產品實際功能與商家宣傳不符等方面。
二、監管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一)直播經營者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一方面,部分直播電商平臺入駐門檻較低,缺乏嚴格的產品準入審核機制,導致“三無”產品、假冒偽劣產品等進入平臺銷售;另一方面,部分主播專業素養不足,對產品質量、功能、性能等缺乏專業鑒別和評估能力,甚至為了追求利益,故意夸大產品性能或隱瞞產品質量問題,如利用謠言售賣保健食品、連環推銷誘導消費等。
(二)產品質量違法責任追溯困難。部分直播平臺交易方式隱蔽,如通過微信、支付寶等方式私下交易,直播結束后鏈接失效,且直播時間和平臺不固定,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難以追蹤到直播銷售者。同時,直播電商涉及產品種類繁多、主體復雜、交易信息變化迅速,監管部門現有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手段難以實時掌握直播過程中所有的真實數據,無法有效抓取和固定各類質量違法行為證據。
(三)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薄弱環節。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出臺專門針對直播電商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系統性制度文件,監管方式和規則尚不統一。在實際監管中,由于對直播經營者的底數不清,尚未形成全面覆蓋的智慧監管體系,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強。同時,事后處罰金額較低,難以發揮震懾作用。
三、對策思考
(一)完善直播電商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一是加快立法進程。出臺專門針對直播電商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法律法規或部門規章,明確直播電商經營主體的質量安全責任和監管規則,細化直播電商產品質量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管轄權,實現對跨區域直播電商經營者、產品生產者質量違法行為的雙向追溯。二是強化信息管理。建立直播電商經營主體信息和產品質量信息檔案,并根據風險等級對經營主體實施分類監管。三是加大監管投入。增加直播電商領域質量安全監管的專項資金投入,加強產品質量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對發現的不合格產品、高風險產品立即采取下架等處置措施。四是建立智慧監管平臺。加快完善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系統建設,逐步與各類電商平臺系統對接,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強化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溯,提升違法信息內容的抓取和處置能力。
(二)壓實直播平臺責任。一是完善平臺規則。督促直播平臺制定完善的服務協議和交易規則,強化主播和商品的入駐審核,定期開展產品質量抽查,建立嚴格的獎懲機制,將存在售假等質量違法行為的主播納入黑名單管理,提高違法成本。二是加強主播培訓。加強對平臺內主播的質量管理能力培訓,幫助其提升識假辨假能力,從源頭上杜絕假冒偽劣產品。三是健全維權機制。建立健全消費者投訴舉報和維權機制,建立與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平臺的信息共享機制,確保消費者訴求得到及時有效處理。
(三)構建直播電商行業社會共治格局。一是加強部門協作。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長效協作機制,及時向相關部門和直播平臺共享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形成監管合力。二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邀請行業內經營主體共同研討,制定行業自律公約,推動合規誠信經營,增強行業自律能力。三是加強輿論引導。通過新聞媒體等渠道及時發布監督抽查結果、消費提示、風險提示,曝光質量違法案件涉及的產品、主播和平臺信息,引導消費者科學理性消費,以輿論監督倒逼直播電商經營者合法經營。
直播電商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興業態,其健康發展離不開有效的質量安全監管。3月5日,市場監管總局局長羅文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中,就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釋放出重要信號。隨著《直播電商監督管理辦法》的制定出臺,將有效規范直播電商從業者的行為,進一步整頓惡意炒作、虛假營銷等亂象,提升直播電商行業整體形象,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 北京智能餐飲經營許可備案超300個點位(2025-05-09)
- 安徽宣城“三辦三新”賦能“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2025-05-09)
- 寧夏開展信用修復服務 激發經營主體活力(2025-05-09)
- 廣西北海首批“八桂食安”機器人志愿者上崗(2025-05-09)
- 以知識產權強區建設推動“四鏈融合”福州高新區突出知識產權示范引領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