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險 有無必要是否透明引關注
2025年被業內稱為智駕全面市場化推廣的“元年”。隨著越來越多車企加碼推進“智駕平權”,汽車企業正在以全民智駕普及的形式展開新一輪競爭。而全民智駕要想從車企端真正落地到消費端,需要廣大消費者敢用智駕、多用智駕。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智駕險產品,自推出以來便引發了廣泛爭論。
必要性存爭議
“開車這么多年,一直都是購買車輛基本險便可保障用車周期內的生命財產安全,如今因購買智能網聯汽車卻要額外購買智駕險產品?”北京車主孫曉磊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同樣是購買一輛汽車,保險品類不應因車輛使用功能的變化存在差異性。
作為保障車輛安全和人身財產安全的重要產品,車輛基本險屬于機動車輛保險(汽車保險)的范疇,車輛基本保險包括交強險、第三者責任險和車輛損失險。其中,車主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第三者責任險賠付額度,從幾萬元至上百萬元不等。
隨著汽車產品趨勢更傾向于智能網聯化,自動駕駛逐漸成為車企未來發展的必備要素。在此背景下,運行多年的傳統汽車保險體系可能被打破。
去年四季度以來,隨著搭載更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大量上市,華為鴻蒙智行、小米、阿維塔等企業相繼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智駕險,保額最高可達300萬元以上。此外,小鵬汽車表示計劃聯合頭部保險機構推出定制化智駕保險產品,致力于解決用戶在使用智能駕駛技術時可能面臨的責任界定與安全保障問題。
與傳統車險不同,智駕險主要是針對汽車智能駕駛功能開發的新型保險產品,當消費者在使用智能泊車輔助、代客泊車輔助、車道巡航輔助、智駕領航輔助等智駕功能時,一旦發生事故受到損失,可以通過智駕險獲得一定補償。費用一般為每年4000元左右。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主流保險公司旗下產品沒有明文規定車輛智能駕駛系統出現的賠付只能由智駕險承擔。一時間,消費市場對智駕險的必要性充滿置疑。
對此,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從消費者角度看,交強險和三者險已覆蓋基本交通風險,在此基礎上額外購買智駕險,確實增加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尤其是一些價格敏感型消費者覺得難以接受。但從車企和行業發展角度看,智能駕駛系統依賴復雜的算法、傳感器和通信技術,可能會受到軟件故障、網絡攻擊、傳感器失效等因素影響,這些風險與傳統駕駛模式下的風險有所不同,現有的交強險和三者險可能無法完全覆蓋,智駕險的出現可以填補這一保障空白。
長期關注汽車保險產品發展的產業觀察家洪仕賓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消費者認為在購買了交強險和三者險的基礎上,不應由他們來承擔因車企推出新技術而增加的保險費用,這是可以理解的。車企在推廣新技術的同時,應該考慮到對消費者的影響,包括保險費用的增加。車企不能將新技術所帶來的風險轉嫁給消費者。”
記者注意到,目前,部分車企提供的智駕險以首年贈送的方式提供給車主。不過,在使用1年后,消費者依然要面臨是否購買智駕險的兩難選擇。
引發連鎖反應
“如果這次我們為智駕險買單,那么以后車企推出其他新技術,消費者是不是還需要承擔更多?”在互聯網平臺上,關于此類話題的關注度居高不下。
目前,汽車產品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期。隨著軟件功能的大量應用以及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汽車產品迭代升級步伐加快。在此背景下,包括AI算法賦能的智能座艙、車載飛行器等各類新技術、新功能的密集出現,讓消費者在感受到科技魅力的同時,對用車成本的提升有所憂慮。
孫曉磊直言:“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常規保險成本本身就高于傳統燃油車,未來可能還要面臨除智駕險外的其他保險品種的選擇,這確實打破了我對于常規養車的理解。”
孫曉磊的想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消費群體,不少消費者質疑車企推出智駕險的做法有轉嫁責任之嫌。王鵬對此解釋稱,一方面,保險行業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和完善的過程,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新的風險和挑戰不斷涌現,保險行業需要不斷推出新的險種來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和相關部門可以加強對保險市場的監管,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明確新險種的保障范圍、定價原則和理賠流程,避免出現市場混亂和消費者權益受損的情況。同時,可以鼓勵保險公司之間進行合作和共享,以提高保險行業的整體效率和服務水平。
透明構建信任
當前,越來越多的車企考慮以智駕險作為人們出行的重要保障。不少車企曾表示,在“智駕平權”發展的當下,需要智駕險護航前行。不過,現有法律體系在交通安全管理和數據監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明確不同駕駛情景下的責任認定規范,導致智駕場景人機定責難。而客戶對智能駕駛技術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對安全性的擔憂、對事故責任的顧慮,成為阻礙技術普及的障礙。
記者了解到,目前智駕險主要由車企向保險公司進行購買,車主只能通過車企進行選購。智駕險的權益往往以車主已購買交強險和商業險為前提,更多的是一種補充保障服務。
對此,不少消費者質疑:“如果是購買其他車險,還可以到多家保險公司進行比價,選擇性價比更高的。但目前僅能在所購車企購買智駕險,就失去了選擇的空間。”
今年3月,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公開表示,目前市場上缺乏科學適配的智能駕駛保險產品。保險公司面臨精算模型重構的挑戰,并且對智能駕駛保險的普適性和風險評估存在擔憂。他認為,應該鼓勵車企與保險公司聯合開發適配智能駕駛的保險產品,結合不同技術路線和風險特點,合理確定保險費率和保障范圍,并通過數據共享優化保險精算模型,進一步釋放消費市場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車企在推出智駕險時,通常將其定義為一種保障權益,或將其與其他權益整合為“權益包”,此權益一般會在第一年以免費形式贈送給車主,而后續如果需要此項權益,需要自費或者按月購買“權益包”。如果汽車在開啟智駕功能時發生事故,相關費用由車企承擔,這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車主次年保費上漲的風險。由于保險風險評估模型還不成熟且費用結構復雜,車企對于此類權益的定價標準還不夠透明。
王鵬認為,在智駕險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明確其與交強險、三者險等現有險種的界限和銜接關系,避免出現重復投保和理賠糾紛。同時,政府和保險監管部門可以加強引導和規范,推動智駕險市場的健康發展。
2025年被業內稱為智駕全面市場化推廣的“元年”。隨著越來越多車企加碼推進“智駕平權”,汽車企業正在以全民智駕普及的形式展開新一輪競爭。而全民智駕要想從車企端真正落地到消費端,需要廣大消費者敢用智駕、多用智駕。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智駕險產品,自推出以來便引發了廣泛爭論。
必要性存爭議
“開車這么多年,一直都是購買車輛基本險便可保障用車周期內的生命財產安全,如今因購買智能網聯汽車卻要額外購買智駕險產品?”北京車主孫曉磊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同樣是購買一輛汽車,保險品類不應因車輛使用功能的變化存在差異性。
作為保障車輛安全和人身財產安全的重要產品,車輛基本險屬于機動車輛保險(汽車保險)的范疇,車輛基本保險包括交強險、第三者責任險和車輛損失險。其中,車主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第三者責任險賠付額度,從幾萬元至上百萬元不等。
隨著汽車產品趨勢更傾向于智能網聯化,自動駕駛逐漸成為車企未來發展的必備要素。在此背景下,運行多年的傳統汽車保險體系可能被打破。
去年四季度以來,隨著搭載更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大量上市,華為鴻蒙智行、小米、阿維塔等企業相繼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智駕險,保額最高可達300萬元以上。此外,小鵬汽車表示計劃聯合頭部保險機構推出定制化智駕保險產品,致力于解決用戶在使用智能駕駛技術時可能面臨的責任界定與安全保障問題。
與傳統車險不同,智駕險主要是針對汽車智能駕駛功能開發的新型保險產品,當消費者在使用智能泊車輔助、代客泊車輔助、車道巡航輔助、智駕領航輔助等智駕功能時,一旦發生事故受到損失,可以通過智駕險獲得一定補償。費用一般為每年4000元左右。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主流保險公司旗下產品沒有明文規定車輛智能駕駛系統出現的賠付只能由智駕險承擔。一時間,消費市場對智駕險的必要性充滿置疑。
對此,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從消費者角度看,交強險和三者險已覆蓋基本交通風險,在此基礎上額外購買智駕險,確實增加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尤其是一些價格敏感型消費者覺得難以接受。但從車企和行業發展角度看,智能駕駛系統依賴復雜的算法、傳感器和通信技術,可能會受到軟件故障、網絡攻擊、傳感器失效等因素影響,這些風險與傳統駕駛模式下的風險有所不同,現有的交強險和三者險可能無法完全覆蓋,智駕險的出現可以填補這一保障空白。
長期關注汽車保險產品發展的產業觀察家洪仕賓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消費者認為在購買了交強險和三者險的基礎上,不應由他們來承擔因車企推出新技術而增加的保險費用,這是可以理解的。車企在推廣新技術的同時,應該考慮到對消費者的影響,包括保險費用的增加。車企不能將新技術所帶來的風險轉嫁給消費者。”
記者注意到,目前,部分車企提供的智駕險以首年贈送的方式提供給車主。不過,在使用1年后,消費者依然要面臨是否購買智駕險的兩難選擇。
引發連鎖反應
“如果這次我們為智駕險買單,那么以后車企推出其他新技術,消費者是不是還需要承擔更多?”在互聯網平臺上,關于此類話題的關注度居高不下。
目前,汽車產品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期。隨著軟件功能的大量應用以及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汽車產品迭代升級步伐加快。在此背景下,包括AI算法賦能的智能座艙、車載飛行器等各類新技術、新功能的密集出現,讓消費者在感受到科技魅力的同時,對用車成本的提升有所憂慮。
孫曉磊直言:“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常規保險成本本身就高于傳統燃油車,未來可能還要面臨除智駕險外的其他保險品種的選擇,這確實打破了我對于常規養車的理解。”
孫曉磊的想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消費群體,不少消費者質疑車企推出智駕險的做法有轉嫁責任之嫌。王鵬對此解釋稱,一方面,保險行業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和完善的過程,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新的風險和挑戰不斷涌現,保險行業需要不斷推出新的險種來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和相關部門可以加強對保險市場的監管,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明確新險種的保障范圍、定價原則和理賠流程,避免出現市場混亂和消費者權益受損的情況。同時,可以鼓勵保險公司之間進行合作和共享,以提高保險行業的整體效率和服務水平。
透明構建信任
當前,越來越多的車企考慮以智駕險作為人們出行的重要保障。不少車企曾表示,在“智駕平權”發展的當下,需要智駕險護航前行。不過,現有法律體系在交通安全管理和數據監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明確不同駕駛情景下的責任認定規范,導致智駕場景人機定責難。而客戶對智能駕駛技術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對安全性的擔憂、對事故責任的顧慮,成為阻礙技術普及的障礙。
記者了解到,目前智駕險主要由車企向保險公司進行購買,車主只能通過車企進行選購。智駕險的權益往往以車主已購買交強險和商業險為前提,更多的是一種補充保障服務。
對此,不少消費者質疑:“如果是購買其他車險,還可以到多家保險公司進行比價,選擇性價比更高的。但目前僅能在所購車企購買智駕險,就失去了選擇的空間。”
今年3月,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公開表示,目前市場上缺乏科學適配的智能駕駛保險產品。保險公司面臨精算模型重構的挑戰,并且對智能駕駛保險的普適性和風險評估存在擔憂。他認為,應該鼓勵車企與保險公司聯合開發適配智能駕駛的保險產品,結合不同技術路線和風險特點,合理確定保險費率和保障范圍,并通過數據共享優化保險精算模型,進一步釋放消費市場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車企在推出智駕險時,通常將其定義為一種保障權益,或將其與其他權益整合為“權益包”,此權益一般會在第一年以免費形式贈送給車主,而后續如果需要此項權益,需要自費或者按月購買“權益包”。如果汽車在開啟智駕功能時發生事故,相關費用由車企承擔,這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車主次年保費上漲的風險。由于保險風險評估模型還不成熟且費用結構復雜,車企對于此類權益的定價標準還不夠透明。
王鵬認為,在智駕險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明確其與交強險、三者險等現有險種的界限和銜接關系,避免出現重復投保和理賠糾紛。同時,政府和保險監管部門可以加強引導和規范,推動智駕險市場的健康發展。
- 食品安全消費提示為何禁止“零添加”宣傳 (2025-05-08)
- 今年一季度汽車產銷呈兩位數增長自主品牌銷量占比維持高位 (2025-04-29)
- 20款投影儀測評結果發布光輸出指標虛標問題突出 (2025-04-25)
- 新能源車8年質保將到期動力電池低成本維?!捌仍诿冀蕖?(2025-04-23)
- 智駕險 有無必要是否透明引關注(2025-04-18)